看了这个题目,可能会有很多人都感觉不舒服。斗鸡走狗,玩物丧志,怎么能够胜过读书?但冷静一想,就会发现,从古至今,通过斗鸡走狗而飞黄腾达的人,可以说比比皆是。书没有别人读得好,而得到的财富、荣誉乃至权力,却比一般人多得多。
前不久去河南南阳,参观了那里的汉画馆。汉画,即汉代留下的画。留在纸上的,已经很少。而刻在石上的,依然很多。仅南阳这座汉画馆,就收集和保存了3000多块汉画石碑,堪称中华民族的一座艺术宝库。
当看到一幅精美的“走狗图”时,我被惊呆了。因为那幅石刻画,是那样的形象逼真。讲解员说,走狗是一种经过训练,专门用来打猎的狗。它跑起来的时候,身体一纵,就像图上所画那样,成为一条直线,速度特别快。因为这种狗善战而且听话,所以后来人们就把一些趋炎附势的人,称为“走狗”。
至于斗鸡,大家都知道,就是把两只性情凶猛的公鸡放在一起,让他们愤怒而激烈地互相啄咬。直到有一只鸡败退,才算罢休。在南阳的汉画馆里,也有几幅“斗鸡图”。说明在那个时代,斗鸡已经风行。
让我思考的,不是“走狗图”,也不是“斗鸡图”,而是讲解员就此讲的一句民谣。她说,早在我国唐代,就有了这样的说法:“生儿不用识文字,斗鸡走狗胜读书。”
这个故事,来源于唐代的《东城老父传》。其中讲有个叫贾昌的人,因为善于驯养斗鸡,深得唐玄宗的宠信。在13岁时,就被封为高官,荣华富贵,享用不尽。所以时人歌咏道:“生儿不用识文字,斗鸡走马胜读书。贾家小儿年十三,富贵荣华代不如。”杜甫和李白,对此也都有描述。杜甫《斗鸡》诗云:“斗鸡初赐锦,舞马既登床。帘下宫人出,楼前御柳长。”李白《古风》诗云:“路逢斗鸡者,冠盖何辉赫。鼻息于虹霓,行人皆怵惕。”
《水浒传》中的高俅,也是因为玩得好而飞黄腾达。一开始,他只是苏轼的书童,后来又给小王太尉当差。有一次,王诜派他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时,碰巧端王赵佶正在园中踢毬,于是高俅便大胆地露了一手,将毬踢得如鳔胶粘在身上一般。赵佶大喜,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:“谢谢你给的蓖刀,连同派来的人,我一起收下了。”从此,高俅就变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,很快扶摇直上。
看了贾昌和高俅的升迁经历,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生气。唐朝的李白、杜甫上不去,宋朝的宋江、吴用上不去,为什么贾昌、高俅这些鸡鸣狗盗之辈,就能够平步青云,位居人臣?如果任凭这种人得以横行,那今后还会有人愿意刻苦读书吗?
刚开始,我也是这样的愤懑。但转念一想,会斗鸡,会踢毬,不也是一种能力?世界之大,无奇不需。既需要写文章的人,也需要训练狗的人;既需要当教授的人,也需要当球员的人;既需要会书画的人,也需要会杂耍的人;既需要当领导的人,也需要看大门的人。每一个人,都不可能样样精通,也不可能样样都不精通,不管读书不读书,天生我材都有用。
什么叫读书?似乎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。读到北大、清华算读书,读到硕士、博士算读书,但读到初中、高中,读到中专、大专,算不算读书?很多的人,不是不想读书,而是没有条件读书。过去是没有经济条件,家里穷,读不起书。现在是没有智力条件,想读名牌大学,但考不上。所以,我们没有必要硬逼着人家读书,更不能以读书论英雄。
贾昌和高俅的成功,也不是凭空而得。一个13岁的孩子,能够在斗鸡场上战胜无数个斗鸡高手,获得全国冠军,说明其训鸡技术确实高人一筹。高俅呢,在给苏轼当书童的时候,就学会了读书写字。而且还利用业余时间,刻苦练习踢球。如果让他到中国足球队,说不定也会有所建树。这也说明,每个人都可以成功,每个人成功都不容易。
现代社会,除非极个别情况,没有人不进学校,没有人不去读书。至于读到什么程度,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和智力所定。但智力达不到高峰,不等于技力、艺力、才力、聚力、创造力、发明力达不到高峰。离开了学校,不等于不努力不追求不进步。只要找准自己的闪光点和爆发点,就可能“斗鸡走狗胜读书”。
汪金友,男,1951年生,河北省滦南县人,现为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副主任。30多年来,在全国300多家报刊,发表杂文、随笔等3500多篇,出版《成功之道》《幸福之门》《城市印象》《中国当代杂文家》等个人专著7部。曾有100多篇作品获得国内各种奖项,其中包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