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唐际根、河南大学考古学教授张立东、副教授侯卫东、韩国学者具隆会
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,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,展出文物1.1万余件,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。
接待《美成在久》贵宾和工作人员的高西省副馆长是一位谦和的学者,一生从事商周青铜器研究的他,很乐于为我们讲述洛阳文物的故事。
随行的唐际根研究员、张立东教授、路伟研究员等专家,也毫不吝惜地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研究专长。
从夏代的宫殿到商代的铜鼎,从西周的方罍到东汉的石刻,从北魏的泥塑到唐代的三彩,一件件古代艺术品如同时间胶囊,储存了一段段被遗忘的时光。
除了引领我们回到洛阳辉煌的过去,一众学者也将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:
楠书房、《美成在久》杂志和洛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《你在他乡还好吗?——中国流失文物之洛阳篇学术研究会》深入细致地讨论了这一问题,为学者、媒体和大众构建了罕见的探讨平台。
耐心倾听专家们的讲解,赏析珍宝的每个细节,再认真思考文物背后的故事。第一天的行程就此愉快落幕.....
6月21日上午,洛阳流失文物探源之旅活动小组将寻访目标由室内的博物馆,转向了中国三大著名石窟寺之一的龙门石窟。
这座北魏时期创凿的大型石窟开窟造像活动持续四百余年,宏巨的数量和精湛的雕凿工艺,造就了龙门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非凡地位。
本次实地踏访由龙门石窟研究院路伟院长全程为大家讲解,并就其中奉先寺卢舍那大佛、万佛洞、莲花洞、药方洞、古阳洞、宾阳三洞等部分重点石窟进行了详细解读。
包括石窟的历史,现存造像及题记的信息统计、 研究进展及计划,不同时期造像的风格特征的异同,残损或缺失造像的成因及流 散概况等内容。
雍容宁静的卢舍那大佛,刚劲威猛的力士,翩翩飞升的各式飞天,无不以其精致入微的艺术表现及感染力,令人久久驻足,心生震撼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则是大量残缺不全甚至整尊不知所踪的雕像。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历史?
在这里我们见到了,近年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,启用“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资金”,征集回国、划拨该院的数尊龙门石窟流散佛首,这是流失文物回流成功的案例之一。